| 188金宝博网上注册 | 188金宝博唯一官网_wap.sports918.com | 公开公示 | 教学管理 | 教研园地 | 教师风采 | 团委工作 | 招生专栏 | 教育民生 | 语言文字 | 文明创建 | 
您现在的位置: 泾县中学 >> 188金宝博唯一官网_wap.sports918.com >> 教育动态 >> 正文
专题栏目
更多内容
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
相关文章
戴家干:现行高考制度三…
心理专家谈校园欺凌:欺…
解读教育“十三五”:四…
人民日报:学术评价不应…
有教无育,何来学生全面…
实现高考改革价值的“四…
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
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
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…
高考改革成效取决于“公…
更多内容
好的教育人心所愿         
好的教育人心所愿

作者:未知 文章来源: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:2014/12/22 10:37:16

    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靠国家和政府就可以实现的,还有赖于学校、个人、家庭、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合力共为。  

  上周发生了哪些热门事件?这些事情对教育有什么启示?给你三分钟,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出“一二三”。刷屏时代,每个资深“低头族”都会遭遇这样的尴尬:信息太海量,记忆不给力,日子凌乱得让人忧伤。  

  不过,若以数据思维分析,看似散乱的舆情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,每个过去的事件都可能与当下以及未来有关。大数据正在实现着前所未有的大连接,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。  

  这正是教育所需要的,也是中国教育报刊社舆情监测(中教舆情)的核心理念所在:关联性、整体感、穿透力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认识和行动上克服狭隘与琐碎,让教育的影响更全面、更持久。  

  过去一周,就舆情事件类别而言,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师生形象、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三个方面。其中,复旦投毒案二审、高考加分政策调整、教育部出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规等事件位居媒体报道量前三位。  

  复旦投毒案二审事件以2320篇(次)的报道量领跑上周舆情榜。当公众舆论和专业意见不再“一边倒”的时候,更加凸显的是人们对生命的关切。长达13个小时的二审,尽管我们还在等待结果,但庭审过程已经庄重地昭告全社会:唯有司法才能帮助人们获知真相,进而伸张正义。  

  上周,关心教育的人们还感受到另一种庄重:国家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决心和步伐势不可当,挺进“改革深水区”的鼓点越来越密集。1216日,教育部出台两部与高考改密切相关的“重量级”文件:《wap.sports918.com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》和《wap.sports918.com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》。1217日,教育部再出实招,公布了《wap.sports918.com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》和《wap.sports918.com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》,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。  

  有了对教育改革“进行时”的持续性感受,公众对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有了更确切的感知和认同。短短几天,高考加分“瘦身”、“统考”变“选考”、文理分科将成历史等从新政策中浓缩而来的表达,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,成为人们街头巷尾、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。  

  未来的教育会更好吗,老百姓的这一期待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得到了坚定的回答。在地方,北京“小升初”就近入学比例超七成;山东实行学生体质提升计划,每个学生需掌握2项体育技能;广东将恢复小学生在校课后托管,并由政府财政埋单;兰州禁止义务教育学校跨行政区域招生,严控中小学择校行为……这些各地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举措,同样在为“更好的教育”添砖加瓦。  

  但是,好的教育并不仅仅是靠国家和政府就可以实现的,还有赖于学校、个人、家庭、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合力共为。否则,教育改革行动就会因为系统性支撑不足而难以尽显成效。  

  四川200名村民联名写信欲驱离8岁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男童,家长联名反对自闭症学生与自家孩子同班,衣冠楚楚的乘客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因琐事大打出手,上海某中学要求差生“承诺”放弃高考……这一桩桩“不光彩”的事情,发生在一周之内,有的还是频繁发生,与其说“事出偶然”,不如将其归结为某种不良现象并加以反思。  

  该反思的是,今天的人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急躁,是不是越来越不懂得宽容,是不是越来越急功近利。如果任由这种心理和氛围蔓延,家长、学校和社会对美好教育的希冀和付出,都将建立在“流沙”之上。  

  今天,国家变得强大了,世界的门槛对国人来说变得越来越低。1218日,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(CCG)、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(2014)》显示,中国连续五年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源国,高中生成为继研究生、本科生之后的第三大出国留学人群。  

  那么问题来了,今天的国人为什么乐意外加执意送孩子出国求学?国内多家媒体最近都在热转一则来自美国的报道:美国一些好的中小学吸引了不少来自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,“有些学生带着千余现金上学,有时一不小心裤袋掉出一把信用卡”。独生子女的骄纵蛮横、“老子有钱”的狂妄自大让美国学校大把赚钱的同时,也大伤脑筋。  

  有钱了之后做什么?难道仅仅是为了展示“富有”?难道仅仅是为了“任性”地花钱?不管是单个人、单个家庭,还是整体的社会,如果只是把教育理解为可以购买的商品,那最终买来的很可能是失望和苦果。(中国教育之声舆情与评论部出品执笔人:张以瑾)  

    《中国教育报》20141222日第2  

   

文章录入:zbl    责任编辑:zbl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
  •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用户登陆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
    主办:安徽省泾县中学 承办:泾县中学信息中心 电话:0563-5022041 建议使用1024*768以上分辩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