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 188金宝博网上注册 | 188金宝博唯一官网_wap.sports918.com | 公开公示 | 教学管理 | 教研园地 | 教师风采 | 团委工作 | 招生专栏 | 教育民生 | 语言文字 | 文明创建 | 
您现在的位置: 泾县中学 >> 家长学校 >> 家庭教育 >> 正文
专题栏目
更多内容
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
相关文章
没有相关文章
更多内容
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“创造力”的人?         
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“创造力”的人?

作者:文/林杰 文章来源:转载自微信公众号“外滩教育”(ID:TBEducation) 更新时间:2016/6/1 9:05:33

   

美国盛产诺贝尔奖得主,因此大家毫无疑问地把这种成功归功于美式教育,认为美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。相对比之下,我们经常听到有声音抨击中国教育抹杀了少年天才,虽然它培养了许多国际竞赛金牌者,但是泱泱大国却严重缺席诺贝尔奖。  

那你是否还知道:美国青少年最高级别的西屋科学奖(后改名为英特尔科学奖),从1942年到1994年,有2000位高中生获此荣誉,但是成年后只有1%进了科学院,只有0.4%位获得了诺贝尔奖。言外之意,绝大部分的诺贝尔奖得主少年时期并非天才,也并没有崭露头角。少年天才或者佼佼者成年后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,其实美国和中国都一样。  

为何世界级的少年天才做不到世界级的创新?  

首先,我们要消除一种对少年天才的偏见。我们总是认为少年天才往往缺乏情商;成年后,事业一般,默默无闻。  

事实上,超80%的少年天才具有相当的情商,不管是鸡尾酒派对还是拼字大赛,他们都能胜任。他们成年后不少成为公司高管或者领域专家,但是他们当中极少数能够做到诺贝尔奖等级的发现和创新,能够革新某个领域或者行业。那么问题在哪里?  

少年天才,不论是在国家音乐厅弹奏难度极高的莫扎特第五交响曲的钢琴神童,还是赢得象棋大赛的冠军,他们自小更多地是为了赢得父母和老师的肯定,长大了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荣誉。  

成年了,他们可能成为最好的医生、律师、金融家,即领域专家,但是要跨到领域革新者,心理学家Ellen Winner 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飞跃,绝大多数天才做不到这样的飞跃——这跟从小的教育有关。  

诺贝尔奖得主与一般的科学家有什么不同?  

诺贝尔奖得主给人的印象是领域的天才,受益于对领域的极度专注。但是研究显示,诺贝尔奖科学家最大的成功秘密并非来自本身的研究领域,而是在于领域之外的探索。  

诺贝尔奖科学家参加演剧、舞蹈、魔术表演的程度是其他科学家的22倍;参加撰写诗歌、剧本、小说的程度是其他科学家的12倍;参与艺术和手工制作的可能性是其他科学家7倍;玩乐器或者音乐创作是其他科学家的2倍。  

最具有说服力的是诺贝尔本人不仅仅是科学家,还是一位投资家、文学家和诗人。显而易见,没有人迫使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学习艺术,但是他们比常人兴趣更加广泛,更有探索积极性。取得世界级创新的专才往往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位通才。  

两级分化的美国教育与创造力